诗词原文
秋夜望月
朝代:唐代
作者:张祜
寒荚著天榆历历,净华浮海桂团团。
秋光此夜十分好,明月前生定几般。
玉露滴珠侵砌冷,金风摇叶送林寒。
凭栏欲问天边雁,何日归飞度陇难。
作者简介
张祜,字承吉,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卒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他一生未得显达,为人清高,好游山水名胜,常寄情于诗词之间,张祜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善宫词,与杜牧齐名,有“张杜”之称,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寒夜的荚蒾(一种植物)在夜空中显得清晰可数,如同榆树般高高挂起;洁净的桂花在海面上漂浮,团团圆圆,如同明月一般,这秋夜的月光真是十分美好,让人不禁想,这明月前世究竟经历了多少轮回?玉露滴落,如同珍珠般侵湿了台阶,带来一丝寒意;秋风摇曳着树叶,送来了林间的清冷,我凭栏而望,想要问问天边的大雁,你们何时才能飞回,越过那重重叠叠的山岭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望月的景象,通过寒夜的荚蒾、海上的桂花等自然景物,烘托出秋夜的静谧与美好,诗人通过月光引发了对前世今生的思考,同时借玉露、金风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冷氛围,诗人以问雁作结,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望月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首联“寒荚著天榆历历,净华浮海桂团团”以荚蒾和桂花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秋夜的月光之美,颔联“秋光此夜十分好,明月前生定几般”则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了对明月前世今生的思考,增添了诗歌的哲理意味,颈联“玉露滴珠侵砌冷,金风摇叶送林寒”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冷氛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尾联“凭栏欲问天边雁,何日归飞度陇难”则以问雁作结,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张祜在秋夜赏月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面对皎洁的月光,不禁勾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也可能借月之圆缺,思考人生的无常与轮回,在这种情感与哲思的交织下,他创作了这首充满意境与情感的《秋夜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