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出自哪首诗?

梦梦1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淮阴侯庙

唐·刘禹锡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

空庭草色侵霜白,半树花枝映日黄。

汉业未兴王气在,楚歌初起客魂伤。

只今惟有西江水,曾见当年取项郎。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刘禹锡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遭贬谪多年,但其文学成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世所敬仰。

译文

南巡至皖山已非韩信当年的故地,北伐淮水时却失去了那位名震天下的将领(指韩信),空旷的庭院中,秋霜染白了草色,半树的花朵在日光下显得格外金黄,汉朝的大业尚未兴盛时,王气仍在;而楚歌初起时,韩信的魂魄已感哀伤,如今只有那西江之水,还曾见证过当年韩信击败项羽的辉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淮阴侯(韩信)庙的荒凉景象,回顾了韩信一生的辉煌与悲剧,首联点明韩信南征北战的功绩与最终的命运;颔联以自然景色映衬庙宇的冷清;颈联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韩信命运的感慨;尾联则以西江之水作为见证,强调了韩信的历史地位。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将韩信的生平事迹与庙宇的荒凉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诗人通过对韩信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英雄末路的同情与惋惜,诗中也透露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无奈。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其仕途不顺、被贬谪之际,他通过对韩信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命运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韩信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最终却因功高震主而遭到猜忌和杀害,这一命运与刘禹锡当时的处境有着某种相似之处,这首诗不仅是对韩信的缅怀和感慨,也是刘禹锡对自己命运的抒发和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