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留隐太常中,生事萧然信所穷。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隐太常中

唐·韦应物

一官留隐太常中,生事萧然信所穷。

门巷寂寥人迹少,池台清浅树阴重。

厨无烟火炊朝槲,架有诗书积旧功。

更待西川书札至,窗前灯火夜葱葱。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译文

在太常寺任职却过着隐士般的生活,生计简单到了极点,真是穷到了极致,门巷寂静无人来访,池台水浅树荫浓重,厨房里没有烟火,早晨只能以槲叶为食;书架上堆满了诗书,那是多年积累的学问,更期待西川的书信到来,那时窗前灯火通明,夜读至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韦应物在太常寺任职期间,虽然身居官职,但生活简朴,心境淡泊,如同隐士一般,他居住的环境清幽,门巷寂寥,池台清浅,树荫浓重,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厨房里没有烟火,说明他生活简朴,甚至到了清苦的地步;而书架上堆满的诗书,则显示了他深厚的学识和修养,他期待着远方的书信,那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也是他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韦应物的日常生活和居住环境,展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品质,诗中“一官留隐太常中”一句,既点明了他的官职和身份,又暗示了他内心的隐士情怀,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门巷寂寥、池台清浅、厨无烟火、架有诗书等细节,进一步突出了他生活的简朴和精神的富足,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太常寺任职期间所作,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韦应物虽然身居此职,但内心却向往着隐逸生活,他深感官场的繁琐和世俗的纷扰,渴望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太常寺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韦应物个人的思想情感,也体现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的时代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