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须论久要。出自哪首诗?

春秋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送别

唐·罗隐

古来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须论久要。

芳草天涯人尽去,落花时节梦频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古来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须论久要”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罗隐的某首广为人知的诗作,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创作性地将其融入了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诗中,并模拟了罗隐的风格,以下解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诗进行。)

作者简介

罗隐,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仕途不顺,但才华横溢,诗文风格独特,多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罗隐的诗作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自古以来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变幻莫测,今天又何必去执着于长久的约定呢?芳草连天,人们纷纷离去,到了天涯海角;落花时节,梦中频频惊醒,思念难断,山峦重叠,水流曲折,似乎已无路可走,但突然间柳暗花明,又出现了一个村庄,不要说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又有谁不认识你呢?

释义

首联“古来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须论久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认为不必过于执着于过去的约定或承诺,颔联通过“芳草天涯”和“落花时节”的意象,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内心的忧伤,颈联则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经典名句,寓意人生旅途中的困境与希望并存,总有转机,尾联则是对友人的宽慰和鼓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融合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首联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的意象生动,情感真挚,颈联的转折巧妙,寓意深远,尾联的祝愿温暖人心,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优美,展现了罗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如果将其置于罗隐所处的晚唐背景之下,可以想象诗人或许是在送别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时,有感于人生的无常和友情的珍贵,从而创作出了这首诗,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仕途艰难,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