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洛水吟
唐·李峤
向来宫阙不可见,但有洛水流浑浑。
夜色渐深人已静,月华如水照河滨。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他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等职,后官至中书令,封郑国公,李峤才思敏捷,诗文俱佳,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与苏味道并称“苏李”,是初唐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曾经辉煌的宫殿如今已难以看见,只有那洛河之水依旧浑浊地流淌,夜色渐渐深沉,人们都已安静下来,月光如水一般洒落在河岸边。
释义
“向来宫阙不可见,但有洛水流浑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曾经的宫殿辉煌壮丽,但如今已难以寻觅其踪迹,只有那洛河之水依旧流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洛水的浑浊,也象征着时代的沧桑和世事的变幻无常。
赏析
这首诗以洛水为背景,通过描绘洛水的流淌和宫殿的消失,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慨,前两句“向来宫阙不可见,但有洛水流浑浑”直接点题,将读者的思绪引向遥远的过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后两句“夜色渐深人已静,月华如水照河滨”则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和月光的柔美,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往昔的怀念,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慨有关,李峤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动荡的时期,他通过描绘洛水的流淌和宫殿的消失,表达了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他也可能借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洛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承载着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