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

(注:“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并非原诗内容,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创意性的添加,原诗仅前三句,以下解析将基于前三句及创意添加的部分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叶绍翁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籍建阳,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传世。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而我更是知道,那墙下的路,只有我曾用木屐的齿痕记住了那青苔的痕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前两句写诗人的善解人意和园主的闭门谢客,后两句则写诗人从露出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进而引出自己曾留下的独特记忆——墙下路旁的苔痕与屐齿的印记。

赏析

这首诗以“游园不值”为题,表面上写的是诗人游园未遇主人的失望,但透过转折,却表达出诗人对春色的由衷赞美和内心的独特感受,前两句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以“应”字为转折,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和园主的闭门谢客,既表现了诗人的礼貌与谦逊,又暗示了园主的清高与脱俗,后两句的“春色满园关不住,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则以一枝出墙的杏花为引子,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进而引出自己与园子的独特联系——那墙下的路,那苔痕与屐齿的印记,都是诗人与园子之间独有的记忆与情感纽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春日游园,或许是为了寻找一份宁静与美好,却未遇主人,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能从一枝出墙的杏花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而“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的添加,则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独特记忆的珍视与留恋,这种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正是南宋文人普遍的情感追求与审美趣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