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滁州醉翁亭
宋·曾巩
四围山色临窗秀,
一夜溪声入梦清。
行数鯈鱼宾共乐,
卧看鸥鸟吏方休。
作者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范仲淹、王安石等交游甚密,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译文
四周的山色环绕着窗户,显得格外秀丽;一夜的溪水声,仿佛进入了我的梦境,带来无尽的清新,我漫步时与游动的鯈鱼一同享受乐趣,躺下时则观赏着飞翔的鸥鸟,这时我才真正感到身为官吏的悠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滁州醉翁亭所见的自然美景和内心的闲适之情,首句写山色之美,次句写溪声之清,三、四句则通过“行数鯈鱼”和“卧看鸥鸟”两个场景,展现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身为官吏的闲适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闲适心境,首句“四围山色临窗秀”,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醉翁亭四周山色的秀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次句“一夜溪声入梦清”,则通过听觉上的描写,将溪水的清澈与宁静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溪声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梦境之中。
三、四句“行数鯈鱼宾共乐,卧看鸥鸟吏方休”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行数鯈鱼”和“卧看鸥鸟”两个场景,展现了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吏,而是与鯈鱼、鸥鸟等自然生物平等相待的朋友,这种心境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官场的淡泊和超脱。
创作背景
曾巩在宋神宗年间曾任滁州知州,期间他游览了醉翁亭并为之题诗,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修建的,曾巩在游览醉翁亭时,被其周围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同时也感受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所带来的内心宁静和满足,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官场的淡泊和超脱,以及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