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司空曙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截半岭开青天。
孤云悠悠白日晩,万木萧萧秋雨寒。
坐见山川吞日月,杳无车马送尘埃。
但令心有安处是,何必归隐入深山。
作者简介
司空曙,唐代诗人,字文明,或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县东南)人,登进士第,不详何年,曾官主簿,大历五年任左拾遗,贬为长林丞,贞元间,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任职,官检校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曙与卢纶、钱起、吉中孚并称“大历十才子”,曙工诗,善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言律诗,多写幽居情趣,风格闲淡孤远,有《司空曙集》二卷,今编诗二卷。
译文
西峰山势峥嵘,喷涌而出的流泉横截山岭,仿佛将青天一分为二,孤云悠悠,白日西沉,万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秋雨带来阵阵寒意,我静坐于此,目睹山川仿佛能吞吐日月,四周寂静无声,连车马的喧嚣和尘埃都无从寻觅,只要心中有所安适,哪里都是归宿,又何必非要隐居到深山之中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之地的壮丽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坐见山川吞日月”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山川的壮阔和诗人内心的豁达;“杳无车马送尘埃”则通过对比,突出了隐居生活的清幽和远离尘嚣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首联和颔联以“西峰”、“流泉”、“孤云”、“万木”等自然元素为题材,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颈联“坐见山川吞日月,杳无车马送尘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尾联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认为只要心中有安适之处,哪里都是归宿,不必非要去深山隐居。
创作背景
司空曙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司空曙选择了隐居生活,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这首诗就是他在隐居期间创作的,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感受,展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