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要求):
不关饮啄春江暖,自在飞鸣夏日迟。
(注:此句“不关饮啄春江暖,自在飞鸣夏日迟”并非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中的原句,而是根据题目要求构造的符合意境的句子,用以配合分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原诗部分)
向东遥望海天一色傍晚时分暮色苍茫,远山连绵不断,形势壮阔,江水浩渺无边。
四周是万家灯火,一道银河倒映在水中央。
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夏夜里,月光照在沙滩上,犹如秋霜。
能否在江楼之上消除暑气,比您的茅舍要清凉一些。
(附加句)
(此句为构造句,译文为意译)
不受春江温暖饮食的影响,自由自在地在夏日里飞翔鸣叫,节奏悠然。
释义
原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在江楼上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清凉之境的向往,附加句则通过描绘鸟儿在春江和夏日中的自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赏析
原诗以景起兴,通过描绘海天、山势、灯火、星河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宁静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联想,将风吹古木的声音比作晴天雨,将月光照在沙滩上的景象比作夏夜霜,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诗人以问句结尾,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邀请之情,又巧妙地引出了对清凉之境的向往。
附加句则以鸟儿的生活为描绘对象,通过“不关饮啄春江暖,自在飞鸣夏日迟”的描绘,展现了鸟儿在自然中的自在与悠然,这种自在与悠然与诗人所向往的清凉之境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这首诗创作于他在江州任职期间,当时,诗人可能因政务繁忙或生活琐事而感到疲惫和烦躁,于是他在傍晚时分登上江楼远眺,以寻求心灵的宁静和清凉,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附加句则可能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或之后,根据原诗的意境和主题所构思的补充内容,用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