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问道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伊人欲问无真意,向道从来不博金。
云外飞鸿长自在,林间啼鸟亦知音。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心。
莫向人间争宠辱,几时归去碧山岑。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那伊人想要询问却并无真心实意,追求道义的人从来不是为了博取金钱,云外的飞鸿自由自在地飞翔,林间的啼鸟也懂得知音的妙处,站在千峰顶上无拘无束,从万象丛中得到了自己的本心,不要向人间去争宠争辱,何时归去那碧绿的山岑之中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追求真我与超脱世俗名利的向往,首联指出伊人提问的虚伪与追求道义的纯粹;颔联通过飞鸿与啼鸟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自在与和谐;颈联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峰之上,超脱万象,获得内心自由的状态;尾联则是对人间宠辱的淡泊与归隐山林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联直接点出主题,即真正的道义追求并非为了世俗的金钱利益,颔联通过飞鸿与啼鸟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自然界的自在与和谐,与人间名利场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颈联则进一步升华主题,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境界,尾联则是对这种境界的进一步阐释,诗人表达了对人间宠辱的淡泊与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多次遭受排挤和打击,晚年退居家乡,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时期,面对国家的衰败和个人的失意,内心深感无奈与苦闷,于是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超脱世俗名利的向往,在诗中,陆游以伊人的提问为引子,展开对道义、自然、人生和归隐等主题的探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