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岂意两家子,今日更为同社人。全诗是什么?

小编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邻里曲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当年岂意两家子,今日更为同社人。

来往亭前踏落花,开门共说故时春。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右庶子、苏州刺史等职,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译文

当年哪里会想到我们两家的人,今天竟然成为了同一个社区(或村庄)的邻里。

我们在亭子前来来往往,踏着落花,开门便共同谈论起往昔春天的故事。

释义

“当年岂意两家子,今日更为同社人”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邻里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当年未曾料到会成为邻居的两家人,如今却成为了同一社区的亲密邻里,共同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邻里间温馨和谐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邻里情谊的珍视和赞美,首句“当年岂意两家子”以反问的形式,突出了世事难料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感慨的基调,次句“今日更为同社人”则直接点明了邻里关系的建立,展现了诗人对现状的满足和喜悦,后两句“来往亭前踏落花,开门共说故时春”则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进一步渲染了邻里间的亲密无间和共同回忆的美好。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细腻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特点,诗人通过对邻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和谐共处、共同回忆的珍视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邻里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应物的个人经历有关,韦应物出身贵族世家,早年仕途较为顺利,但晚年仕途不顺,生活较为平淡,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更加珍视邻里间的情谊和共同回忆,唐代社会风气开放,邻里关系和谐融洽,也为诗人创作这首诗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邻里情谊的深厚情感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