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富贵常多患祸婴,贫贱亦复难为情。(此句为后人根据诗意提炼,非原诗直接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也多有深刻见解,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译文
纵观历史,往昔的贤明国君与其国家,兴旺皆源自勤俭,衰败则起因于奢华。
哪里一定要琥珀才能做枕头,哪辆车上才配有珍珠装饰?
想要远行,千里迢迢,盼不来青海的骏马;力尽筋疲,也难拔起蜀地的猛虎。
有几人能如舜帝一样,聆听南风歌而心欢,今日却只能到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
(注:“富贵常多患祸婴,贫贱亦复难为情”意为:富贵之人常常容易遭遇患难和祸端,而贫贱之人也时常感到难以自处,生活艰难。)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总结了国家兴衰的教训,强调了勤俭与奢华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赏析
李商隐的这首咏史诗,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揭示了历史兴衰的规律,诗中通过对比勤俭与奢华、成功与失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富贵常多患祸婴,贫贱亦复难为情”这一提炼句,更是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各有其难以言说的苦衷和困境。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也体现了李商隐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