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公无国寄锺山,垣屋青松晻霭间。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寄钟山道人

宋·王安石

寄公无国寄锺山,垣屋青松晻霭间。

白日无尘风叶静,青林有露鹤声闲。

门前车马久空迹,岩下烟霞每独攀。

欲问尘中纷扰事,只今惟有白云还。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后世称他为“王安石变法”,在文学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作品以精炼、峻切、深邃著称。

译文

道人您没有世俗的国度,只将身心寄托在钟山之间,您的屋舍被青松环绕,掩映在云雾之中,白日里这里清净无尘,风吹动树叶也显得格外宁静,青翠的树林中常有露珠闪烁,鹤鸣声也显得悠闲自在,您的门前早已没有了世俗的车马喧嚣,只留下您独自攀援岩下的烟霞,若问起尘世间那些纷扰之事,如今只有悠悠白云在往返飘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钟山道人的隐居生活,表现了他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诗中通过描绘道人居住环境的清幽、宁静,以及他远离尘嚣、独享自然之美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道人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隐居图景,首联点明道人的隐居之地——钟山,以及他超脱世俗的心态;颔联通过描绘白日无尘、风叶静、青林有露、鹤声闲等细节,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环境的清幽;颈联则通过对比门前车马的空迹和岩下烟霞的独攀,突出了道人远离尘嚣、独享自然之美的生活状态;尾联则以白云还归作结,寓意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道人生活方式的向往,也暗示了尘世间纷扰之事的虚无缥缈。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曾一度退居金陵(今南京),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隐士高人,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王安石对隐士高人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的赞美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在变法失败后,对尘世间纷扰之事的厌倦和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