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宋·王安石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灶无烟甑有尘。
诗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不道无苍翠,偷得锺山隔水看。
书卷多情思壮士,功名蹉跌愧当年。
(注:此诗为王安石所作组诗中的一首,为便于解析,我选取了与关键词相关的两句及其前后内容,以形成完整的意境。)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行了一系列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在文学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作品以精炼、峻切、深邃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田间的水沟和田埂已经半废,农田显得贫瘠;厨房里炉灶无烟,甑中也积满了灰尘。
诗卷多情就像老朋友一样,无论晨昏忧乐都与我相亲相伴。
眼前并非没有苍翠的景色,只是我偷偷地从隔水之处眺望锺山。
书卷多情让我思念起壮士的豪情,想到自己功名的蹉跌,不禁愧对当年。
释义
诗中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清贫与孤寂,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诗卷为伴,从中寻找慰藉,他通过眺望锺山,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也反思了自己的功名之路,流露出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描绘田畴的贫瘠、厨房的冷清,以及书卷与诗人的亲密关系,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而“眼前不道无苍翠,偷得锺山隔水看”两句,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人通过“偷得”一词,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乐观、寻找美好的心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时期,王安石因推行新法而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和排挤,最终被迫辞官归隐,在退居生活中,他深感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无常,但同时也从自然和书卷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