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不无容足地,行人何事此中行。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行路难

唐·贯休

君不见,孤雁关外发,酸嘶度陇愁云歇。

君不见,长河九月夜,潦收沙衍路无月。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此无多地,奈何生阻艰。

气冲星汉表,剑锷动干戈。

四海不无容足地,行人何事此中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能诗善书,尤工草书隶篆,人称“姜体”,风骨瘦硬,自成一家,对后世书法和绘画影响很大,贯休十六岁时,即应和尚灵观之请,前往豫章(今江西南昌)游说节度使钟传,献诗五百首,钟传大为惊异,赠以衣钵,留他在幕下,任掌书记,乾宁初年(894年),贯休前往成都,谒见前蜀高祖王建,献诗《陈情献蜀王》,王建很欣赏他的诗才,赐号“禅月大师”,并赠以紫衣金缕袈裟,天复年间(901年-904年),贯休离开蜀地,前往吴越,投吴越王钱镠,任两浙僧统、镇海军掌书记,后卒于杭州灵隐寺前之千峰庵。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见,那孤独的雁儿在关外振翅高飞,酸楚的叫声穿越陇山,愁云为之消散,你难道没有看见,那长长的河流在九月的夜晚流淌,洪水退去后,沙洲上连月亮的影子也看不见,胡风吹起北地的雪,千里迢迢地越过龙山,这里集结的地方并不大,为何却让人生出如此多的艰难险阻?他们的气概直冲云霄,剑锋锐利足以搅动干戈,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一块可以立足的地方吗?为何行人还要在这艰难困苦中前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雁、长河、胡风、朔雪等自然景象,以及行人的艰难困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诗中“四海不无容足地,行人何事此中行”两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疑问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行路难为主题,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洞察,诗中“孤雁”、“长河”、“胡风”、“朔雪”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隐喻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而“四海不无容足地,行人何事此中行”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疑问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困惑和对现实困境的抗争,整首诗意境深远,哲理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贯休的生平经历有关,贯休一生游历四方,历经坎坷,对人生道路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过程中,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人生道路的艰难,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诗,贯休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抗争,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