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有新诗传素壁,怪无余墨到沧洲。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空山无鸟过,白日掩柴扉。

草色侵衣润,松声入耳微。

想有新诗传素壁,怪无余墨到沧洲。

闲来石上观流水,忽见落花随鸟飞。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查慎行学识渊博,诗才横溢,是清初“浙西诗派”的重要诗人,与朱彝尊、厉鹗并称“浙西三大家”,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空旷的山中没有鸟儿飞过,白天我掩上了柴门。

嫩绿的草色侵入衣裳,带来湿润的感觉,松树的声音轻轻传入耳中。

心想或许有新诗可以题写在洁白的墙壁上,却奇怪为何没有多余的墨水寄到远方的沧洲。

闲暇时我坐在石上观看流水,忽然看见落花随着鸟儿飞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首联写山中寂静无人,白日掩门;颔联通过草色和松声,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环境的清幽;颈联“想有新诗传素壁,怪无余墨到沧洲”表达了诗人对创作新诗的渴望,以及因缺乏笔墨而无法将诗作传至远方的遗憾;尾联则以观流水、见落花为结,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颈联“想有新诗传素壁,怪无余墨到沧洲”是全诗的亮点,既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追求,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诗人渴望将自己的新诗题写在洁白的墙壁上,但遗憾的是没有足够的墨水寄到远方的朋友那里,这种矛盾与冲突,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立体,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领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居生活的闲适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查慎行在山居期间所作,当时,他或许正沉浸在诗歌创作的乐趣之中,但受限于物质条件的匮乏,无法将自己的诗作及时传送给远方的朋友或知音,这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促使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诗歌,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