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触静还成兴,何必区区九陌尘。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寻幽触静还成兴,何必区区九陌尘。

岩际花香鸟语处,松根云影石泉流。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寻找幽静之地,触碰内心的宁静,便能生出无限兴致,又何必局限于那繁华喧嚣的京城街道(九陌尘)呢?在山岩边,花香鸟语环绕之处,松树根旁云影斑驳,石泉潺潺流淌,闲静的柴门面对着蜿蜒的山路,茂密的柳树环绕着读书堂,每当阳光透过树叶映照下来,清幽的光辉便洒满了衣裳。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首联“寻幽触静还成兴,何必区区九陌尘”直接点题,表明诗人追求的是幽静自然的生活情趣,而非尘世的繁华与喧嚣,颔联和颈联则具体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美好景象,花香鸟语、云影石泉、闲门山路、深柳书堂,构成了一幅幅清新脱俗的画面,尾联以“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作结,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宁静,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高洁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山居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尘世纷扰的摒弃,诗中通过“寻幽触静”、“花香鸟语”、“云影石泉”等意象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也通过“何必区区九陌尘”的反问,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不屑,进一步凸显了其高洁的人格魅力。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林寺庙中度过,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闲适的午后,漫步于山林之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对隐逸生活的深切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追求心灵自由、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