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溪岸秋思合,池窗夜气喧。
可怜溪水自南流,安得溪船问消息。
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年-约782年),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年在东都洛阳求取功名未中,后游历四方,曾隐居庐山,大历五年(770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户参军等职,晚年辞官归隐,生活较为贫困,李端的诗作以五言律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
译文
日落时分群山变得昏暗,傍晚时分细雨萧萧而下,怎能忍受我们分别后各自在两地住宿,共同听到那凄厉的猿啼声呢?溪岸边的秋意与思绪交织在一起,池塘边的窗户里夜气喧闹,可怜的溪水独自向南流去,我怎能找到一艘溪船去打听你的消息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溪行途中遇到秋雨,触景生情,思念友人的情景,首联写日落雨繁,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颔联通过“两处宿”和“一声猿”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颈联进一步渲染秋意和夜气,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愁绪;尾联则以溪水自南流和无法找到溪船问消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尽牵挂和无奈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诗中“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两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而“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尾联“可怜溪水自南流,安得溪船问消息”两句,更是以溪水自南流和无法找到溪船问消息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尽牵挂和无奈之情,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端在游历四方、与友人分别后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正独自一人在溪行途中,遇到秋雨,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友人,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思念之情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游历四方、追求功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与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