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藩尝负弩,三年通籍更从军。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刘长卿

一相关藩尝负弩,三年通籍更从军。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频。

边塞秋来风景异,黄沙白骨断人魂。

何时得见长安日,归卧南山不老身。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后因事贬谪,仕途坎坷,刘长卿的诗多写贬谪漂泊、山水田园之景,风格含蓄深沉,情感真挚动人,是唐代五言诗的杰出代表之一。

译文

我曾作为藩镇的随从,背负着弓箭;

三年后,又在朝廷登记为官,再次投身军旅。

身披铁甲,在边疆守卫多年,历尽艰辛;

家中的妻子,想必因离别而频繁垂泪。

边塞的秋天,风景与内地大不相同,

黄沙白骨,令人触目惊心,魂飞魄散。

何时才能回到长安,

归隐南山,过上闲适不老的生活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自己的从军经历,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联“一相关藩尝负弩,三年通籍更从军”点明了自己的从军背景;颔联“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频”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家人的思念;颈联“边塞秋来风景异,黄沙白骨断人魂”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尾联“何时得见长安日,归卧南山不老身”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家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频”两句,既表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又体现了他们对家人的深深眷恋,情感真挚动人,诗中的“黄沙白骨断人魂”一句,更是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长卿的贬谪经历有关,刘长卿在仕途上多次遭遇贬谪,曾长期在边疆地区任职,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述自己的从军经历,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唐代,边疆战事频繁,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有过从军经历,刘长卿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