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粱且向人间觅,漠羡抟风起北冥。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69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西都作

宋·辛弃疾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稻粱且向人间觅,漠羡抟风起北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我本来是天上管理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性格,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取明月。

我诗兴大发,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可以写上万首诗篇,酒量之大,饮千杯而不醉,王子侯孙们又怎能入我的眼?我不过是在人间寻找些粮食吃罢了,哪里会羡慕那些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人呢?

释义

这首词上阕开篇即言“我是清都山水郎”,词人将自己比作是天界掌管山水的官员,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不羁。“天教分付与疏狂”一句,更是将这种洒脱推向极致,仿佛是天帝特意赋予了他这种疏狂不羁的性格,下阕则进一步展现了词人的豪放与不羁,他自谓诗酒风流,不将王侯贵族放在眼里,只愿在人间寻找稻粱以维持生计,对于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直上北冥的壮举,他并不羡慕。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词人以“清都山水郎”自喻,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通过“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等句,展现了自己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才华与造诣,而下阕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等句,则更是将词人的豪放不羁、蔑视权贵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稻粱且向人间觅,漠羡抟风起北冥”则以一种平和而淡泊的心态收束全词,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坦然接受,也透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创作于辛弃疾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任职期间,当时,辛弃疾虽然身居要职,但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和信任,他深感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于是借这首词来表达自己超脱世俗、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和对现实生活的坦然接受,也通过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超脱以及对权贵们的蔑视与不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