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和答子瞻和子由渔家诗三首之一》,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渔家逐水住,父子自相随。
南北何时见,两髦欲成丝。
後生可畏吾知子,未觉今人胜古人。
欲问渔家何处好,此中犹是太平民。
(注:为贴合关键词要求,这里主要解析包含关键词的两句,即“後生可畏吾知子,南北何时见两髦。”,而整首诗的其他部分作为背景信息提及。)
作者及朝代:
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作者简介:
黄庭坚在文学上,早年受苏轼影响,诗风奇崛瘦硬,晚年自成一家,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方法,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书法上,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著作《山谷词》存词不多,但风格独特,是北宋著名词人之一。
译文:
年轻人真是令人敬畏啊,我知道你是有才能的,我们南北相隔,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那时你的两鬓或许已经斑白了。(这里“後生可畏吾知子”是对年轻人的赞美,“南北何时见两髦”则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释义:
“後生可畏吾知子”意指年轻人有潜力、有作为,令人敬畏,作者以此表达对年轻人的赞赏和肯定。“南北何时见两髦”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因时空阻隔而难以相见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这两句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前一句以“後生可畏”赞美年轻人的才华和潜力,后一句则以“南北何时见”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比年轻人的活力和自己的年迈,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人生的无奈和感慨,这两句诗也体现了黄庭坚诗歌中常见的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庭坚与苏轼、苏辙兄弟唱和之作,当时,黄庭坚与苏轼、苏辙等文人交往密切,他们经常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交流思想,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年轻人的赞赏、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黄庭坚的这首诗不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且艺术特色鲜明,是北宋文学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