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淮月听春
唐·韦应物
忽看淮月临寒食,想映江春听伯劳。
夜色沉沉水淡淡,孤舟寂寂路迢迢。
烟波浩渺人何处,云树苍茫鸟自高。
无限相思何处寄,凭栏惆怅忆吹箫。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常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坎坷与内心的矛盾。
译文
忽然望见淮河上的月亮正值寒食时节,想象着它在江畔春色中映照着,伴随着伯劳鸟的啼鸣,夜色深沉,水面泛着淡淡的光泽,孤独的船只静静地漂浮在遥远的路途上,烟波浩渺,人在何方?云树苍茫,鸟儿自由飞翔在高空,满腔的相思之情无处寄托,只能倚靠在栏杆上,满怀惆怅地回忆起那悠扬的箫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寒食时节淮河上的月色与江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相思之情,诗中“淮月临寒食”与“江春听伯劳”两句,既描绘了自然美景,又寓含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夜色沉沉”、“孤舟寂寂”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寂寞的氛围,诗人以“无限相思何处寄,凭栏惆怅忆吹箫”作结,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无法排解的惆怅。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展现了韦应物诗歌清新淡雅、情感细腻的特点,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巧妙地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相思之情,诗中“淮月”、“江春”、“伯劳”等意象,既富有诗意,又寓含深意,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诗人通过“夜色沉沉”、“孤舟寂寂”等意象的渲染,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仕途不顺、远离家乡之时,在唐代,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个时候扫墓祭祖、踏青游玩,对于远离家乡的韦应物来说,这个节日却成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时刻,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寒食时节的自然美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无法排解的惆怅,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应物在仕途上的坎坷与内心的矛盾,使他的诗歌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