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都门秋思四首·其三
清·黄景仁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古坟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三年衣上禁城尘,抚事怊然愧古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景仁(1749年—1783年)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年少成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便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怀抱,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京城中车马喧嚣如同隐雷轰鸣,北邙山上只见累累古墓,夕阳催促着客人登上高楼远眺,秋色中的山峦环绕着城郭缓缓而来,寒雨连夜洒落,江水流入吴地,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相伴,这三年来,我的衣服上沾满了京城的风尘,每当回想起往事,心中便充满了对古人的愧疚之情。
(注:原诗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两句实际上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此处可能是黄景仁化用或误植,为保持原文完整性,仍保留在此,但在解析时不作为本诗内容。)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京城繁华背后的荒凉景象,以及个人身处其中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古人高尚情操的仰慕与自愧不如的情感。
赏析
首联:“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古坟堆。”以京城车马喧嚣与北邙古墓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繁华背后的苍凉与生命的短暂。
颔联:“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通过夕阳、山色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
颈联(误植部分略过)
尾联:“三年衣上禁城尘,抚事怊然愧古人。”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反思与自责,以及对古人高风亮节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有对历史的深情回望,展现了黄景仁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的独特风貌。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坎坷,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生活困顿,此诗可能作于他寓居京城期间,面对京城的繁华与喧嚣,以及自身境遇的艰难,诗人不禁心生感慨,通过描绘京城景象与自身心境,表达了对人生、历史与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对古人的仰慕与自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