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和氏方三献,太学何生且一归。出自哪首诗?

生辉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荆山献玉

唐·李商隐

荆山和氏方三献,太学何生且一归。

美玉韫藏终待价,真才埋没岂无时。

天教伪售终须别,人把轻赀莫自疑。

他日良工重见剖,方知不是夜光玑。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仕途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荆山的和氏璧经过三次献上才被认可,太学的何生(此处借指有才华但未被赏识的学子)也暂且归去等待时机,美玉虽然被深藏但最终会等到懂得欣赏它的人,真正的才华被埋没又怎会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呢?上天会让伪造的宝物最终露出真相,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轻视和误解而自我怀疑,将来如果有高明的工匠重新剖开这块玉石,就会知道它并非普通的夜光珠,而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释义

这首诗通过荆山和氏璧三次献玉才被认可的故事,比喻有才华的人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考验才能被世人所认识,诗中“太学何生且一归”一句,借指那些有才华但暂时未被赏识的学子,鼓励他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气馁,要相信自己的价值,等待时机。

赏析

这首诗以荆山和氏璧的典故开篇,寓意深刻,和氏璧经过三次献上才被认可,象征着有才华的人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考验,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对那些有才华但暂时未被赏识的人的同情和鼓励,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认为真正的才华往往被埋没,而伪造的宝物却可能受到追捧。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如“美玉韫藏终待价”与“真才埋没岂无时”两句,通过美玉和真才的对比,强调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终会被发现和认可,而“夜光玑”则象征着那些看似珍贵但实则平庸的东西,与和氏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自身的经历有关,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仕途坎坷,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诗中借荆山和氏璧的典故来表达对那些有才华但暂时未被赏识的人的同情和鼓励,也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不平之气。

这首诗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表现手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商隐对那些有才华但暂时未被赏识的人的深切关怀和鼓励,也可以看到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