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东林寺
唐·韦应物
秋入洞庭波,木落万山秋。
试寻高处望,空水共悠悠。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海流。
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出身贵族,早年曾任太子侍读,后历任地方官职,晚年寓居苏州,过着闲适的生活,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秋天来临,洞庭湖水泛起层层波纹,万木凋零,群山笼罩在一片秋色之中,我试着登上高处远望,只见天空与水色相接,悠悠无尽,暮色苍茫,无边无际,仿佛整个大海都在流淌,我多么希望能与你相约,一同探讨佛教的真理,东林寺的美景又何必去羡慕刘雷所赞美的那些地方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洞庭湖和东林寺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佛教真理的追求,诗中“秋入洞庭波,木落万山秋”描绘了洞庭湖在秋天时的壮丽景色,“试寻高处望,空水共悠悠”则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豁达心境。“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真理的向往和对东林寺美景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诗中“秋入洞庭波,木落万山秋”两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在秋天时的壮丽景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试寻高处望,空水共悠悠”两句,则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展现了诗人豁达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两句“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真理的向往和对东林寺美景的赞美,使整首诗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唐代中期曾任地方官职,晚年寓居苏州,过着闲适的生活,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览东林寺时所作,东林寺位于庐山,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韦应物在游览过程中,被东林寺的美景和佛教氛围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佛教真理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