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69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与吴儿作水戏。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改。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烟雨漠漠罗。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中央。

空蒙云气千峰合,缥缈烟光万顷开。

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

惆怅无人同此乐,徘徊半日独徘徊。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我家住在长江源头,做官时一直顺水东流直到海边,听说金山寺的潮水有一丈高,仿佛上天赐给吴地小儿的一场水上游戏,小船绕着山弯转过去,潮水未到就已经先改变了方向,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中泠泉南边的石盘陀,自古以来随着波涛起伏出没,试着登上绝顶回望故乡,只见江南烟雨迷蒙,到达岸边请你回头望,金山寺就在水的中央,云雾弥漫,千峰聚合,烟波浩渺,万顷江面展开,猿猴和猱猿清晰地窥视着香火,日月频繁地经历着毁灭与重生,惆怅没有人和我一起享受这份快乐,独自徘徊了半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览金山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赏析

“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这两句诗,通过猿猱窥视香火和日月经历劫灰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生灵和天体都在经历着变化与毁灭,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以及他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诗人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金山寺时所作,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金山寺的壮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人生哲理的诗篇,在创作这首诗时,苏轼可能正处于人生的某个转折点或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因此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人生哲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