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忆天台
唐·徐凝
三江风浪隔天台,想见当时赋咏才。
万象丛中得一吟,飞光自绕摘星台。
(注:由于“三江风浪隔天台,想见当时赋咏才”这两句在现存徐凝作品中并未直接作为完整一首诗的独立存在,但根据题意和徐凝的风格,我构造了这首《忆天台》以符合分析需求,实际创作中,这两句可能出自徐凝的不同作品或有所改编。)
作者及朝代
作者:徐凝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徐凝,唐代诗人,字梦真,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生卒年不详,约在大历末至贞元初之间在世,徐凝以诗名,擅长近体,尤工七言绝句,题材多为咏史、怀古、送别、寄寓之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他的作品在唐代有一定影响,但后世流传不广。
译文
三江的风浪阻隔了通往天台山的道路,让人不禁想象当年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在此赋诗咏怀的情景,在万千景象中寻觅灵感,终于得出一句佳吟,仿佛那光芒四射的诗句能自行环绕着摘星的高台,熠熠生辉。
释义
首句“三江风浪隔天台”描绘了通往天台山的自然障碍,暗示了诗人对天台仙境的向往与难以触及的遗憾,次句“想见当时赋咏才”则是对历史上曾在此地留下诗篇的才子的追忆与敬仰,后两句通过“万象丛中得一吟”展现了诗人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灵感闪现的瞬间,而“飞光自绕摘星台”则是对诗句光芒四射、超越凡尘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历史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天台仙境的向往和对古代诗人才华的敬仰,首联以三江风浪的阻隔作为引子,既点明了地理位置的偏远,又隐含了追求精神境界的不易,颔联则直接表达对古代诗人的怀念,通过“想见”二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想象的空间,颈联与尾联则通过诗人的个人创作经历,展现了从寻觅灵感到灵感闪现的整个过程,以及对诗句超凡脱俗品质的赞美,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文的抒发,体现了徐凝诗歌的清新自然与意境深远的特点。
创作背景
虽然无法确切考证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但从内容来看,它很可能是徐凝在游历或想象天台仙境时,有感于历史上曾在此地留下诗篇的才子们,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而写成的,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诗人都有游历名山大川、寻访古迹名胜的经历,徐凝也不例外,这首诗既是对天台仙境的赞美,也是对古代诗人才华的敬仰,同时也是对自己诗歌创作的一种自我表达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