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吹尽柳花人不见,青旗催日下城头。
(注:“吹尽柳花人不见,青旗催日下城头”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辛弃疾的某一首完整作品中,而是后人根据辛词风格或意境拼凑或误传形成的组合,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个假设的情境中,构建成一首“代拟”作品进行解析,在真实情况下,应分别查找这两句各自的真实出处,但为便于解析,以下将基于这一设定进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南归宋朝,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其词作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激昂著称,亦不乏温婉细腻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傍晚时分,寒鸦点点,带来一片离愁,柳塘边新绿初绽,却显得格外温柔,如果眼中没有离别的哀愁,真不敢相信人间会有白头到老之说。
心中愁苦已至极点,泪水难以抑制,因思念之情再次登上小红楼,明知所念之人已被远山阻隔,却仍不由自主地频频倚靠栏杆,望眼欲穿。
柳絮被风吹尽,那人却已不在眼前,城头上的青旗在风中摇曳,催促着夕阳缓缓落下。
释义
此词通过描绘晚日、寒鸦、柳塘新绿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下片通过“肠已断,泪难收”等直接的情感抒发,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念之情,最后两句“吹尽柳花人不见,青旗催日下城头”,以景结情,既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赏析
这首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词人深沉的离愁别绪,词中“晚日寒鸦”、“柳塘新绿”等意象,既富有画面感,又寓含深意,体现了辛弃疾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手法,词中“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等句,以反语形式表达了词人对人间情感的深刻洞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代拟”作品并非辛弃疾的真实作品,但我们可以假设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词人个人的离别经历或对国家时局的忧虑有关,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和打压,其词作中常流露出对家国情怀的深切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对亲人、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无法释怀的离愁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