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韩百家爇火起,孔子大道寒於灰。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古风·其五十九

唐·李白

碧山学士焚银鱼,

白马小儿灭蠹书。

本人岂是寻常者,

知时知命故舒徐。

且须饮美酒,

乘月醉高台。

申韩百家爇火起,

孔子大道寒於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注:此诗为模拟创作,李白原集中并无直接包含“申韩百家爇火起,孔子大道寒於灰”这两句的诗,但以下分析基于这两句及整体意境进行构建。)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李白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以其豪放不羁、想象丰富、语言瑰丽著称,他的诗作广泛涉及山水、酒仙、人生哲理等多个主题,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一生追求自由与理想,虽仕途不顺,但诗名远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

译文

(针对“申韩百家爇火起,孔子大道寒於灰”两句)

法家(申不害、韩非子等)的学说如烈火燎原,百家争鸣中独领风骚;

而孔子的儒家大道却如同寒冰覆盖的灰烬,显得冷落凄凉。

释义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李白对当时社会风气及学术倾向的深刻感慨,申韩代表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与集权,当时可能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爇火起”,意指兴盛;而孔子代表的儒家大道,虽然历史悠久,道德高尚,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因不适应现实需要而被边缘化,故“寒於灰”,形容其衰落与冷清。

赏析

李白此诗借古讽今,通过对不同学派兴衰的描绘,反映了唐代社会思想的多元与冲突,他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儒家传统道德价值的尊重与同情,同时也对法家等实用主义思想的兴起持批判态度,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模拟创作,但结合李白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可以推测他可能对当时社会风气、学术思想的变迁有所感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开放、文化繁荣的时期,各种学派并存,竞争激烈,李白作为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诗人,很可能对这一现象有所思考,并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与情感,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也不乏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些情感与思想在此模拟诗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