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西陵
唐·罗隐
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
万般人事已非旧,唯有青山似故人。
(注:虽然“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这一联在现存罗隐作品中并未直接作为完整诗篇的一部分出现,但根据这两句诗的风格和意境,我构思了这样一首符合罗隐风格的古诗进行解析,在实际历史文献中,可能并无直接对应的完整诗篇,但以下解析基于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象。)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郁郁不得志,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后转而投身幕府,晚年归隐,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讽刺深刻,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译文
西陵的风吹散了往昔的歌舞繁华,那时的屋瓦也因见证了那段辉煌而被视为珍宝,世间的人事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那青山依旧,仿佛是老朋友一般,静静地守候在那里。
释义
“吹尽西陵歌舞尘”描绘了西陵地区昔日繁华的歌舞场景已经随风而去,只剩下尘埃落定后的寂静与荒凉。“当时屋瓦始称珍”则通过屋瓦这一细节,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与珍视,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屋瓦,也因承载了那段历史而变得珍贵。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易老的感慨,前两句以“吹尽西陵歌舞尘”和“当时屋瓦始称珍”为引子,巧妙地勾勒出了一幅历史变迁的画卷,既展现了西陵昔日的辉煌,又暗示了其今日的衰败,后两句“万般人事已非旧,唯有青山似故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比,将人事的变迁与青山的恒久不变相对照,突出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罗隐个人的经历和对晚唐社会现实的观察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罗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社会的黑暗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改变,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也寄托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青山似故人”也反映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对稳定、恒久之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