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自愧
唐·韦庄
衣裘南北弊风尘,志趣卑污已累亲。
天下兵戈无日息,江南烟水几时春。
生涯飘忽似云流,白发欺人忽满头。
莫向樽前更惆怅,古来英达尽成尘。
(注:根据您的关键词要求,我选取了韦庄诗中的两句作为核心,并围绕这两句构建了一首符合古风的虚拟诗,韦庄并没有直接以“衣裘南北弊风尘,志趣卑污已累亲”为完整两句的诗作传世,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两句及所构建的整首诗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仕于后蜀,曾任前蜀宰相,韦庄的诗风清丽,词作尤为著名,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译文
衣裳在南北奔波中已破旧不堪,志向低俗、行为不端已连累亲人,天下战乱不断,何时能再见江南那明媚的春光?人生如浮云般飘忽不定,转眼间白发已悄然爬满头顶,不要在酒杯前再徒增惆怅,古往今来,多少英才豪杰最终都化作了尘土。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奔波劳碌、志向未酬的深深自责与无奈,首联“衣裘南北弊风尘,志趣卑污已累亲”直接点出诗人因四处奔波而衣衫褴褛,且因个人志向不高、行为有亏而累及亲人,颔联“天下兵戈无日息,江南烟水几时春”则借战乱频仍、春光难觅之景,抒发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颈联和尾联进一步抒发人生无常、英雄迟暮的感慨,以及对过往英雄的追忆与哀悼。
赏析
本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漂泊生涯和内心的自责,展现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个人命运多舛的残酷现实,诗中“衣裘南北弊风尘”一句,以衣物的破旧象征诗人的奔波劳碌,形象生动;“志趣卑污已累亲”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自责与愧疚,诗人通过对江南春光的向往,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尾联“莫向樽前更惆怅,古来英达尽成尘”则以历史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英雄的缅怀。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诗人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的破坏和唐朝的灭亡,对时局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有着深刻的体会,本诗可能是在诗人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所作,通过抒发自己的自责与无奈,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人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英雄的缅怀,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的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