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贫士吟
唐·杜荀鹤
月灯相别后,露竹想前贤。
收功无路去无田,窃食穷城度两年。
病启每惊秋簟冷,眠慵长听夜虫喧。
更无豪气可相论,一似长门宫里人。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业,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抨击时政的腐败,语言质朴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译文
自从与月灯(可能指某位友人或某种象征)分别后,我常常在露水的竹林中怀念那些品德高尚的前辈,想要建功立业却无路可走,也没有田地可以耕种为生,只能在这座贫穷的城市里苟且偷生度过了两年,每当病中醒来,总是惊讶于秋夜的竹席之冷,因为懒惰而常常听着夜晚虫鸣的声音入睡,现在我已经没有了任何豪气可以谈论,就像那长门宫中被冷落的妃子一样。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的贫困生活,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前贤的怀念,首联写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和对前贤的追思;颔联具体描述了诗人的困境,即无法建功立业,也没有土地为生,只能在穷城里勉强度日;颈联通过病中和夜晚的生活细节,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凄凉心境;尾联则以长门宫中的妃子自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绝望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晚唐时期社会的黑暗和下层人民的苦难,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收功无路去无田”一句,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月灯”与“露竹”、“长门宫里人”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杜荀鹤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诗人出身贫寒,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困顿,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可以看到晚唐时期社会的黑暗和下层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