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附加句)
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
(注:“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这两句并非王昌龄《出塞》诗中的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构造了一个情境,在真实历史文献中,未找到完全匹配这两句的完整古诗,因此以下分析基于构造的情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著有《王右丞集》《王昌龄集》等。
译文
(整首诗译文,含附加句)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边关,万里征战的将士还未归还,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的战马越过阴山,戍边的客子望着远方的边邑,满脸愁苦思念着家乡,今夜高楼之上,想必有人也在叹息,未曾停歇,客居他乡的光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春风吹过边塞,只留下一片萧索凄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附加的“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客居他乡、光阴流逝的无奈,以及边塞环境的凄凉。
赏析
王昌龄的《出塞》以其雄浑壮阔、深沉悲壮的边塞诗风著称,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以时空交错的手法,展现了边塞历史的悠久和战争的绵延不断,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将领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全的期望,附加的“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两句,更是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边塞的荒凉景象相结合,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出塞》诗可能创作于他早年赴西北边塞游历或任职期间,当时,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冲突不断,边塞战争频繁,诗人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戍边将士的艰辛,他也对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关切和忧虑,他创作了这首《出塞》诗,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而附加的“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两句,则可能是诗人在边塞生活中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边塞环境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