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岁暮行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楞伽我亦见彷佛,岁晚所悲行路难。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年末时节,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寒夜中霜雪初停,天边泛着寒意,五更时分军营里传来的鼓角声悲壮苍凉,三峡中倒映着银河的星辰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都沉浸在悲泣声中,渔樵们在多处唱起了异乡的民歌,我仿佛看到了楞伽山(代指远方或理想之地),但在这年末之时,我所悲伤的是行路艰难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岁末时节的景象,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岁暮阴阳催短景”描绘了时间流逝之快,“天涯霜雪霁寒宵”则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寒冷。“五更鼓角声悲壮”和“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直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楞伽我亦见彷佛,岁晚所悲行路难”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上深沉悲壮,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岁末时节的景象与战乱带来的苦难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如“楞伽”象征着远方或理想之地,“行路难”则隐喻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唐朝已经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杜甫作为一位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诗人,他深感时局的艰难和人民的疾苦,因此创作了这首《岁暮行》来表达自己的忧虑和感慨,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描绘了岁末时节的景象和战乱带来的苦难,还表达了自己对远方和未来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