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书怀》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壮志未酬心不甘,青衫犹是旧儒冠。
江山信美非吾土,风月虽佳岂我欢。
独倚危楼望天际,一声长啸动寒烟。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我的文章如海洋般浩渺,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波澜;我的行为道义遥远而坚定,始终有着明确的归宿,虽然壮志未酬,心中充满不甘,但我仍然穿着旧时的儒生之冠,这江山虽然美丽,却不是我的故乡;这风月虽然迷人,却不是我的欢乐所在,我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望着遥远的天际,一声长啸在寒冷的烟雾中回荡。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对于自己的文学才华和道德品质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壮志未酬的无奈和对于故乡的深深思念,首句“文章浩渺足波澜”形容自己的文章如海洋般广阔深邃,充满波澜;次句“行义迢迢有归处”则表明自己的行为道义始终有着明确的归宿和追求,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未来的憧憬。
赏析:
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首句以“文章浩渺”形容自己的文学才华,既表现出诗人的自信,也暗示了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次句则以“行义迢迢”表明自己的行为道义始终有着明确的归宿和追求,体现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的事业,但始终未能如愿,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对于自己的文学才华和道德品质的自信,以及对于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于未来的憧憬,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