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朝代:宋代
作者:释绍嵩
漫构轩窗意亦深,滔滔浮俗倦登临。
青山绿水无人识,白鸟黄花共我心。
风定池莲自在香,雨余林果半垂金。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阑干听暮砧。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动于南宋时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林隐逸生活和表达超脱世俗的情感,其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随意构建的轩窗蕴含着深深的意境,对于那滔滔的世俗浮华,我已感到厌倦,不愿再去登临,青山绿水虽美却无人赏识,只有那白鸟黄花与我心意相通,风停后池塘中的莲花散发着自然的香气,雨后林中的果实半垂着金黄色的光泽,这里的真正意境谁能理解呢?我只能独自倚靠在栏杆上,聆听傍晚时分传来的捣衣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世俗浮华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首联“漫构轩窗意亦深,滔滔浮俗倦登临”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颔联和颈联则通过青山绿水、白鸟黄花、池莲果林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尾联“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阑干听暮砧”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孤独寂寞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浮华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通过青山绿水、白鸟黄花、池莲果林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之中,诗人也通过“此中真意谁能解”的感慨,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无奈和孤独寂寞的心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绍嵩的僧人身份和山居生活有关,作为一位僧人,释绍嵩对世俗浮华有着深刻的厌倦和反思,他向往着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他选择了山居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首诗正是他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人心浮躁的现实背景,诗人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不满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