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岘山

唐·孟浩然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

作者及朝代

孟浩然,唐代诗人,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之一,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其诗作语言平淡自然,意境深远,多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作者简介

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不顺,以布衣终身,他性格耿介不随,诗写得清丽幽旷,多抒发孤独寂寞的情怀,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诗的成就最高,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对王维、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文

站在岘山的石壁前远望松寥山,它高高地耸立在碧空之中,我怎样才能得到一条五彩的虹,把它架在天际作为一座长桥呢?如果仙人真的喜欢我,就请举手来招引我,让我一同前往那仙境吧,我不知道在岘山的山顶登临之处,当年是否也有如此壮观的景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岘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仙境的幻想和追求,诗中“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描绘了岘山与松寥山遥相呼应的壮丽景象;“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则表达了诗人想要跨越天际、探索未知的愿望;“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则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幻想和追求;“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则是对岘山历史景观的感慨和追问。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岘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幻想仙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山水之间,过着隐居的生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历岘山时所作,岘山位于湖北襄阳,是当地的名胜之一,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孟浩然在游历岘山时,被其壮丽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幻想和追求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品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