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三世本来空,受记岂非遭佛幻。出自哪首诗?

小编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空幻吟

唐·慧能

十方三世本来空,受记岂非遭佛幻。

万象丛中得自由,不向人间争宠辱。

作者简介

慧能(638年-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者,慧能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自幼家境贫寒,以伐薪为生,后因闻《金刚经》而悟道,投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佛性本有,人人皆可成佛,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

译文

十方三世(即过去、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上下十方)本来就是空无所有的,接受佛的授记(即预言成佛)岂不是也落入了佛的幻象之中吗?在万象纷纭的世界中,我得以自在无碍,不向人间争夺宠辱名利。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慧能对佛教空性思想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无论是时间上的三世还是空间上的十方,都是空无自性的,是虚幻不实的,而佛的授记,虽然看似是对弟子成佛的预言,但实际上也是佛为了教化众生而设的一种方便法门,同样具有虚幻性,慧能强调,真正的解脱不在于外在的授记或成就,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和自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佛教的空性思想和禅宗的自性成佛理念,慧能通过“十方三世本来空”一句,直接点明了佛教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即一切现象都是空无自性的,是虚幻不实的,而“受记岂非遭佛幻”一句,则进一步揭示了佛的授记也具有虚幻性,从而打破了人们对佛法的盲目崇拜和执着,最后两句“万象丛中得自由,不向人间争宠辱”,则表达了慧能追求内心自在和解脱的人生境界,体现了禅宗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慧能晚年时期,此时他已经成为禅宗六祖,对佛教空性思想和禅宗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慧能一生致力于弘扬禅宗思想,强调佛性本有、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对后世禅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正是他对自己佛教信仰和禅宗理念的深刻表达,也是他对后世弟子的谆谆教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以慧能的名义创作,但在历史上可能并非慧能亲笔所作,而是后人根据慧能的佛教思想和禅宗理念而创作的,这并不影响这首诗在佛教文化和禅宗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