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幻佛吟
唐·无名氏
跋陀罗师能幻物,幻秽为净持幻佛。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秋。
作者简介
此诗作者为唐代无名氏,由于历史久远,具体生平已无从考证,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诗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但也有一些佳作因缺乏详细记载而难以确定作者,这首《幻佛吟》便是其中之一,尽管作者无名,但诗句中蕴含的哲理与意境,仍让人感受到唐代诗歌的深邃与魅力。
译文
跋陀罗法师擅长幻化万物,能将污秽之物幻化为清净,手持幻化出的佛像。
在千峰之巅,他无拘无束,于万象丛中寻得心灵的自由。
他不与世俗之人争宠夺利,只将心中的思绪寄托给飞翔的沙鸥。
不知何时,他将归隐于青山之外,那时月光洒满松林,秋风轻拂小径,一片宁静祥和。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跋陀罗法师的幻化之术,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跋陀罗法师能将污秽转化为清净,象征着内心的净化与升华;他在自然之中寻得自由,体现了对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追求,诗人通过法师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向往自然与自由的心境。
赏析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与禅意,首句“跋陀罗师能幻物”直接点出主题,引出法师的幻化之术;次句“幻秽为净持幻佛”进一步阐释法师的能力,同时暗含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法师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整首诗以法师的形象为载体,传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由于本诗作者为无名氏,具体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唐代社会对佛教文化的广泛接受与推崇,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文化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诗可能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跋陀罗法师的幻化之术与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向往,诗人也可能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