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北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篱。
雨後绿阴空绕舍,总将春色付莓苔。
作者及朝代: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作者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早年任地方官,政绩显著,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年)卒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春水悄悄地上涨;直的堑沟,曲折的池塘,都泛起粼粼波光,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闲,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回去时,慢慢地寻找芳草,到家已是很晚,游丝软绵绵地飘挂在树间,柳絮轻轻地沾在绣花的窗纱上,雨后的绿荫绕着屋舍,春色全都付给了青苔。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北山附近的初夏景色,前六句写所见,末两句写所感,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初夏时节北山附近幽静清新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悠闲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北山附近初夏的景色,充满了生活气息,诗人通过描绘北山、水塘、落花、芳草、游丝、落絮等景物,展现了一个清新、宁静、充满生机的初夏世界,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春色的留恋和感慨,雨后的绿荫绕着屋舍,春色全都付给了青苔,暗示着春天的离去和岁月的流逝,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幽雅,表现了诗人悠闲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新法遭到废除,他本人也被罢相,晚年的王安石,心情落寞,身体衰弱,闲居江宁府半山园,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北山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岁月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