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经丧乱少睡眠,莺飞燕语长悄然。的释义

梦梦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经丧乱少睡眠,莺飞燕语长悄然。

(注:“自经丧乱少睡眠,莺飞燕语长悄然”这两句并非杜甫《春望》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稍作调整,以形成一首完整的、符合题意的诗,原诗中对应情感表达的句子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历经战乱,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长安城的春天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自从战乱以来,我很少能够安然入睡,即便是春日里莺飞燕语,也常常只能独自静听,心中满是凄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深切的思念,诗中“国破山河在”一句,既写出了国家沦陷的残酷现实,又隐含了山河依旧、希望犹存的坚韧精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以拟人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自然的景象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深刻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莺飞燕语长悄然”一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孤独与无奈,即便是在春日的美好时光里,也难以摆脱内心的痛苦和忧伤,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创作背景

《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杜甫身处沦陷后的长安,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深切的思念,在战乱中,诗人失去了与家人的联系,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这种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伤,而“自经丧乱少睡眠,莺飞燕语长悄然”一句,则是对这种痛苦和忧伤的深刻描绘和抒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