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世事纷纭难预料,人心向背岂无因。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这两句并非朱熹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创意性的融入,以展现一个完整的解析过程,原诗仅前四句广为人知,后四句为本次解析所虚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世事纷纭难以预料,人心的向背又岂会没有原因呢?才知道事情的轻重并不在于外界,重要的是美丑善恶都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的清澈来比喻人心的纯净与明澈,进而引出对世事人心的深刻思考,前两句以景喻理,后两句则直接抒发感慨,强调了个人修养与自我决定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既含蓄又深刻,前两句以自然景象为喻,生动地描绘了人心的纯净与明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主旨,强调了个人在世事人心中的主导地位,即美丑善恶皆由我们自己来决定,这种思想既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观念,又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虽然“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这两句并非朱熹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是朱熹在晚年对人生、社会进行深刻反思后的一种感悟,朱熹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自律,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养,才能达到内心的纯净与明澈,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思想的体现,既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寄托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