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湖亭晚望
唐·白居易
竹柏相望数十楹,藕花多处复开亭。
湖光山色晚来重,柳岸烟波醉意生。
远望孤帆天际尽,近闻渔唱水中鸣。
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清风共我情。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白居易并未写过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竹子和柏树在数十间屋舍间相互守望,荷花盛开的地方又建起了新的亭子,湖光山色在傍晚时分显得更加凝重,柳岸边的烟波让人沉醉其中,远远望见一艘孤帆在天际消失,近处传来渔人的歌声在水中回荡,这里的真正意境谁能理解呢?只有清风与我共享这份情感。
释义
“竹柏相望数十楹”描绘了竹柏成林,屋舍相间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清幽雅致的环境。“藕花多处复开亭”则进一步增添了景色的丰富性,荷花盛开,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美不胜收,后两句则通过湖光山色、柳岸烟波、孤帆远影、渔唱水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亭晚望的优美景色,通过竹柏、藕花、湖光山色、柳岸烟波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通过远望孤帆、近闻渔唱等细节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隐居时期,在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后,白居易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一个宁静的傍晚,他独自漫步于湖亭之畔,望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和思绪,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湖亭晚望》,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晚年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