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唐·许浑
丘坟惨淡箕山绿,门巷萧条颍水清。
树色侵寒烟霭霭,鸟声啼破梦冥冥。
荒苔野径人稀到,古寺残钟月半明。
唯有孤云知我意,闲来相伴过前汀。
作者及朝代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田园、山水为主,诗风端丽,工于描摹水色山光,被称为“许浑千首诗,尽在水石间”,著有《丁卯集》。
作者简介
许浑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尽管仕途不顺,但他并未完全消沉,而是选择了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以诗酒自娱,寄情山水,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丘坟周围一片惨淡,箕山却显得郁郁葱葱;门巷寂静萧条,颍水清澈见底,树木的阴影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烟雾缭绕;鸟儿的啼声打破了梦境的沉寂,荒苔覆盖的野径少有人迹,古寺的残钟在月光下隐约可闻,只有那孤独的云朵懂得我的心意,悠闲地陪伴着我飘过前方的水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环境与心境,丘坟惨淡、门巷萧条,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超脱;箕山的绿、颍水的清,则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树色、烟霭、鸟声、荒苔、野径、古寺、残钟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幽静、寂寥的氛围,而“唯有孤云知我意”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归隐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诗人心境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丘坟、箕山、门巷、颍水、树色、烟霭、鸟声等,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画面美,也寓含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惨淡的丘坟与翠绿的箕山、萧条的门巷与清澈的颍水等,进一步突出了归隐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创作背景
许浑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感到无力改变,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的道路,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通过描绘归隐后的生活环境与心境,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