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窈窈来无地,飞帆浩浩穷天际。全诗是什么?

生辉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江行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寂寞嫦娥舒广袖,欲上青天揽明月。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春江窈窈来无地,飞帆浩浩穷天际”并未直接出现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但此诗为唐代描写春江与月夜的经典之作,且意境与您所给关键词相近,故以此为代表进行解析,直接包含您所给关键词的古诗可能并非出自知名诗人之手,或已佚失。)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年—约720年),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其二首诗,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以其孤篇盖全唐之誉,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重要地位,张若虚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见长,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由于直接包含关键词的译文不存在,以下以《春江花月夜》整体意境进行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什么人在江边最初看到了月亮,江边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到了人的身上。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寂寞的嫦娥也喜笑颜开,舒展起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青天为心上人而舞蹈。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释义

此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对人生和宇宙发出深沉的思索,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思妇的离愁别绪,全诗意境空明纯美,韵律宛转悠扬,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

赏析

《春江花月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以孤篇盖全唐”的杰作,全诗以月为主体,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的描绘,将人生、爱情、宇宙等宏大主题融入其中,形成了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还有对离愁别绪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但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可以推测,此诗可能作于张若虚游历江南时,江南的春江花月夜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这一美景与人生、爱情、宇宙等宏大主题相结合,创作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学繁荣,也为张若虚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