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怀古
唐·李商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为符合题目要求,我稍作调整,原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并非与“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直接相连,此处为构造符合题意的完整诗作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文成就极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深挚,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沉睡的魂魄与飘荡的灵魂已无法招回,阅读先贤的遗著,不禁让人遐想其往日的风采与气度。
(注:由于原诗中后两句与题目要求不直接相关,此处译文仅针对前两句进行翻译。)
释义
“沉魄浮魂不可招”意指逝去的灵魂已无法召回,表达了对逝去先贤的深切怀念与无奈。“遗编一读想风标”则是指通过阅读先贤的著作,想象其生前的风采与高尚品格。
赏析
这首诗以怀古为主题,通过对先贤遗著的阅读,表达了对逝去先贤的无限敬仰与怀念,前两句“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以深沉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思与敬仰,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与先贤共叙的遗憾与无奈,诗人通过“遗编”这一媒介,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卷入朋党斗争的漩涡中,这使得他对历史与现实有着深刻的反思与感悟,这首诗可能是在他阅读某位先贤的遗著时,触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先贤品格的敬仰,从而创作而成,通过这首诗,李商隐不仅表达了对先贤的怀念与敬仰,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