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七贤六逸吟
唐·韦应物
高情自与俗人疏,此地七贤谁笑傲。
竹径松门三径深,何时六逸自赓酬。
清风朗月长相伴,绿水青山共白头。
千古高风留胜迹,几人能继此风流。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常流露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高洁情怀。
译文
高洁的情操自然与世俗之人疏远,此地七贤之中谁最为洒脱不羁?竹林小径通往松门深处,三径幽深,不知何时六位隐士能再次相聚,吟诗作对,相互唱和,清风明月常伴左右,绿水青山共度余生,千古以来,这种高尚的风范留下了不朽的遗迹,又有几人能继承这份风流呢?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七贤”与“六逸”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隐士高洁情操的仰慕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以放诞不羁、崇尚自然著称;六逸则泛指古代隐居不仕的文人雅士,诗中通过“高情自与俗人疏”等句,展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隐士高洁情操的赞美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诗中“清风朗月长相伴,绿水青山共白头”两句,尤为传神,既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又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在表达上含蓄而深沉,情感真挚而动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览山水、缅怀古人时所作,通过描绘“七贤”与“六逸”的典故,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古代隐士高洁情操的仰慕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文人开始追求仕途上的成功,但韦应物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归隐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思想情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