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79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这两句诗出自明代诗人张弼的《渡江》,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渡江

明 张弼

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

清风两岸瓜洲路,落日孤城铁瓮桥。

海国尚留吴俗在,江山元自晋风遥。

使君此去威仪盛,行见儿童夹道迎。

作者简介

张弼(1425年—1487年),字汝弼,号东海,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书法家、文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擅长诗文,尤其以草书著称,被誉为“明代草书第一”,张弼的诗文风格豪放,多抒发个人情怀和壮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鼓声重重,渡江时寒冷的波浪都被震慑得平静下来;铙声轰鸣,进入新地界时,野外的云彩仿佛也随之飘荡,清风轻拂着瓜洲两岸的道路,落日余晖映照下,孤城铁瓮桥显得格外孤寂,海国之地仍然保留着吴地的风俗,这里的江山自古以来就有着晋代的风貌,使君此次出行威仪盛大,一路上定能见到儿童们夹道欢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渡江入境时的所见所感,前两句通过叠鼓和鸣铙的声音,以及寒浪和野云的景象,展现了渡江入境的壮观场面,中间两句则通过清风、落日、瓜洲路、铁瓮桥等意象,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使君威仪的赞美和对当地风俗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通过叠鼓、鸣铙等声音的描绘,以及瓜洲路、铁瓮桥等历史遗迹的提及,诗人不仅展现了渡江入境的壮观场面,也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海国尚留吴俗在,江山元自晋风遥”等诗句,表达了对当地风俗和历史的深刻认识,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弼在渡江入境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担任某种官职,需要渡江前往新的任职地,在渡江过程中,他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所震撼,同时也对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深刻思考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弼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以及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