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太守意如何,先谒茅卿始下车。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访茅山道士

唐·李中

丹阳太守意如何,先谒茅卿始下车。

仙客但闻茅氏洞,吏人皆认使君车。

风驱竹叶寒侵袖,月照松花满径途。

欲问还丹求妙诀,玄门深锁白云居。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他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一生多任小官职,晚年归隐,李中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及人生哲理,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丹阳太守心中究竟怎么想?他下车伊始便先去拜访茅山道士。

仙客们只闻茅氏洞中住着高人,而官吏们都认出了太守的车驾。

寒风吹过竹叶,冷意侵入衣袖,月光照耀着松花,铺满了小径。

想要询问还丹的妙诀,却发现道观深锁,白云缭绕,道士难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丹阳太守初到任上,便急于拜访茅山道士的情景,通过太守的行程,展现了茅山的神秘与道士的隐逸生活,诗中“先谒茅卿始下车”一句,突出了太守对道士的尊敬与向往,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道教文化的崇尚。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访道图,首联点明主题,太守初到便急于访道,表现出对道教的虔诚与敬仰,颔联通过对比仙客与吏人的不同反应,进一步渲染了茅山的神秘氛围,颈联以自然景物烘托出访道的清幽环境,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尾联则以欲问还丹而不得,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神秘莫测的感慨与向往。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太守访道的经历,展现了道教文化的魅力与隐逸生活的宁静,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仕途不顺,对现实感到失望,转而寻求精神寄托的时期,茅山作为道教圣地,吸引了众多士人前来访道求仙,李中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诗人,对道教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与向往,他通过描绘太守访道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道教神秘莫测的感慨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求,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往往通过寻求精神寄托来慰藉心灵,这首诗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