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叶仲洽归闽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年来又得新诗句,且开京阙萧何第,未放江湖范蠡船。
(注:您提供的“且开京阙萧何第,未放江湖范蠡船”两句,实际上并非直接出自辛弃疾某一首完整诗词中的连续句子,而是我根据您的要求,结合辛弃疾的风格与生平,创意性地融入了这首假想的《鹧鸪天》词中,以展现辛弃疾对于仕途与归隐的矛盾情感,原诗中并无此两句,以下分析基于这一创意性融入进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排挤,壮志难酬,晚年退隐江西带湖。
译文
(整首词译文,含创意性融入的两句)
唱完《阳关三叠》离别的歌声,泪眼未干,对于功名,暂且搁置一旁,重要的是保重身体,天际的流水仿佛送别着无边的树木,带雨的乌云掩埋了一半的山峦,古往今来,离愁别恨千般万种,难道只有离别与相聚才是人生的悲欢?江头风浪或许不算险恶,更艰难的是人间的道路。
近年来我又有了新的诗句,就像在京城的萧何府邸中开启新的篇章,但又不愿如范蠡般轻易放弃江湖的自由生活,我的船还未驶向那遥远的江湖。
释义
此词通过描绘离别场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与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且开京阙萧何第,未放江湖范蠡船”两句,寓意词人在仕途与归隐之间的徘徊与抉择,既向往京城的功名与地位,又留恋江湖的自由与逍遥。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豪放风格,展现了词人对人生、仕途与归隐的深刻思考,词中“且开京阙萧何第,未放江湖范蠡船”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萧何作为西汉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其府邸象征着仕途的辉煌;而范蠡则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后弃官经商,泛舟江湖,成为归隐的典范,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词人对仕途的向往,又流露出对江湖自由的留恋,展现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创作背景
(基于创意性融入的两句进行假设性创作背景)
此词可能创作于辛弃疾仕途不顺,心中充满矛盾与挣扎之时,他渴望在朝廷中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又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感到厌倦,向往江湖的自由与宁静,这种矛盾心理在“且开京阙萧何第,未放江湖范蠡船”两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由于“且开京阙萧何第,未放江湖范蠡船”两句是创意性融入,因此上述分析均基于这一假设进行,与辛弃疾实际作品可能存在差异。